时事热点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时事热点

同仁堂蜂蜜事件击穿品牌责任底线

作者:洪振律所         发表时间:2018-12-19         浏览次数:1013次

媒体播出了关于江苏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涉嫌违规生产食品蜂蜜的相关报道,为此,北京同仁堂发表声明表示,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

有暗访的视频、有从业者的爆料、有地方监管的定论,江苏盐城金蜂在生产同仁堂蜂蜜中的种种失范违规之举,板上钉钉。企业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记者调查却发现,回收蜂蜜被倒入大桶后送入原料库;当事企业的回应又是“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真相如何,亟待解密。

千百年来,市场早就泼灭了免检的空想,一个共识无比清晰——监管一旦阙如、责罚一旦绵软,老字号定会犯其“顽疾”。正如现场检查发现,这家公司在处理不合格原辅料时,仓库保管应该贴上不合格标识,但在该公司的原料桶上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标签;早在今年9月,地方市场监管局在接到举报后就将这家企业列为重点监控企业,发现它们还曾将2018年3月生产的蜂蜜更换成2018年6月。令人遗憾的是,声明回应中“标签的管理和使用出现差错”的说法,竟错成了“连续剧”。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仅仅是“差错”而已吗?

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只靠监管兜底。康熙当年为同仁堂写下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八个字,其在品质与安全上就应该秉承下去。“业界良心”如果没有良心监管来检阅,消费信任和市场公信大概迟早也会被消耗完。说实话,因为有了老字号的名气,同仁堂相关保健品或药品的价格并不便宜,消费者也认同这个基本逻辑——高价买个高质量,高价买来份安心。然而老字号品牌不仅没有履行质量检测义务,相反在底线问题上如此触目惊心,无论“未流向市场”的说辞真假与否,其产品生产流程已经叫人疑窦丛生。

这样劣迹斑斑的企业、这样无法无天的操作、这样放飞自我的内部监管,对得起终端零售市场上的价格标签吗?

百年老字号因有悠久历史与深厚的市场信用,开起分店来特别容易,这些年,“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故事并不鲜见。表面来看,这是大品牌的品控问题;实质而言,是滥用品牌信用、急速市场变现的必然之祸。老字号遍地开花、乃至“一招鲜吃遍天”的扩张之路不胜枚举,做药材的做食品、做零食的卖保健、做衣服的玩科技……跨界之局越来越多,看起来是创新发展,实则离匠心越来越远。它们大多忘了这种无序扩张的风险:一旦子项目发生质量危机,对于大品牌的整体杀伤力很可能是摧枯拉朽的。

同仁堂蜂蜜事件击穿了品牌责任底线,它再次告诉消费者:动态的市场里,老字号也非圣洁如斯;它再次告诫涉事企业,品牌信用终究是个定量,透支多了必定会受损。

洪振官方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